智能LiFi实验室
Lab of Intelligent LiFi
第二十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王金元,南京邮电大学
主讲题目:可见光通信的基本性能限
报告时间:2024年11月21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可见光通信是未来6G无线通信的潜在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可见光通信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各种高速的硬件实验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为了设计更高速、更可靠的硬件系统,我们需要明确可见光通信的基本性能限。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可见光通信在信号特性、信道特征、功率约束等方面与传统无线射频通信存在显著差异,无线射频通信中得到的基本性能限并不能用来评估可见光通信的性能。本报告首先介绍可见光通信的背景,然后分别从点对点通信、物理层安全和隐蔽通信的角度,分析可见光通信的基本性能限,为实际硬件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最后,对可见光通信的现有挑战和未来发展进行总结。
个人简介:王金元,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IEEE高级会员、江苏省通信学会青委会委员。2015年1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6年1月,入职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长期从事5G/6G无线光通信技术的研究,在包括IEEE JSAC、TWC、TCOM、TVT等在内的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10余项,现担任KSII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电子与信息学报、空天通信、电讯技术等期刊编委,曾获中国通信学会科技奖、江苏省通信学会科技奖、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奖项。
报告2
主讲人:朱华涛,国防科技大学
主讲题目:波分复用光网络中的隐藏通信研究
报告时间:2024年11月21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波分复用光网络是地基通信网络的主干,信息传输过程中极易受到恶意攻击、窃听、拦截等安全威胁,对于商业、金融等部门的光通信网络安全防护至关重要。波分复用光网络中的隐藏通信技术根据公共传输信道中光信号和噪声的特征,利用光信息处理手段将保密信息加载到类噪声载波上,并隐藏在公共传输信道噪声中传输,具有与加密手段兼容、不可感知等优点。波分复用光网络中的隐藏通信面临隐藏光源、隐藏调制、系统传输实现三个方面的挑战。针对隐藏光源问题,开展了超连续脉冲光研究,分析了光频梳到连续谱之间的转换机理;针对隐藏调制问题,开展了放大自发辐射光的互补调制编码研究,利用偏振调制器实现了放大自发辐射光信号的码移键控调制以及快速编码重构;针对系统传输实现问题,开展了全光阈值技术研究,实现了80km、200GHz间隔的波分复用系统中点到点的无误码隐藏通信。
个人简介:朱华涛,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省部级青年科技英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光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主要利用微波光子信号产生与处理、光隐藏通信等技术解决光网络物理层信息安全问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过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0余篇。
第十九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朱秉诚,东南大学
主讲题目:基于光电二极管的无线光定位技术
报告时间:2024年6月13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光信号波长短、衍射效应弱,因此无线光定位能够获得极高定位精度。目前,大多数无线光定位及导航系统基于摄像头,因为其定位精度高且硬件易获取。然而,基于摄像头的定位系统不易克服图像采样频率低、图像处理复杂度高、设备功耗大、不易快速区分大量LED身份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报告将介绍基于光电二极管(PD)阵列的无线光定位技术,阐释如何利用PD阵列估计信号入射角、如何进行三维位置及姿态估计、如何让用户在移动过程中自动构建LED数据库、如何推导光定位系统的闭式误差表达式,以及如何搭建完整的光定位硬件实验环境。该技术允许三维光定位频率突破kHz、精度达到毫米级、器件功耗降低至十几mW,为激光移动通信、高速无人系统、虚拟现实装备、低功耗物联网节点提供定位支持。
个人简介:朱秉诚,博士、东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华为紫金青年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8篇,其中包括12篇IEEE Trans.、IEEE JSAC和IEEE COMMAG,以及一篇Nature子刊。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IEEE核心期刊论文9篇,合作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个纵向及横向项目,参与973子课题、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多个纵向项目。任Q2区期刊Electronics光通信及定位专题编委、《电子与信息学报》客座编辑、“中兴通讯技术杂志社促进产学研合作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多次获得IEEE TCOM、IEEE CL、IEEE WCL模范审稿人。获2023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3 ESI高被引论文、2018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ICICN 2023最佳海报奖、2017和2018年中国研电赛一等奖指导教师。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叶佳,重庆大学
主讲题目:激光通信在低轨卫星星间传输中的应用与研究
报告时间:2024年6月13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星间通信在现代和未来的通信网络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无缝连接,支持各种实时应用和关键任务。现有的大规模低轨道(LEO)卫星星座系统主要依赖激光链路作为星间链路,提供高速率和高容量的数据传输。基于激光实现的低轨卫星星间传输系统具有独特的传输特点,包括卫星轨道和位置的可预测性、激光的强方向性和高带宽传输等。然而,这些特点对通信性能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报告将从物理层的角度,探讨激光星间链路在中断、延时以及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工作。
个人简介:叶佳,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弘深优秀学者”,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分析与优化、通信与电力系统交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国内外会议及期刊已发表/录用论文40余篇。2022年获得IEEE Andrea Goldsmith Young Scholars Award。
第十八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曾志宏,重庆大学
主讲题目:基于VCSEL阵列的室内大容量无线光通信系统
报告时间:2024年3月28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基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阵列的室内无线光通信系统具有Tbit/s级别的数据传输能力。与LED相比,VCSEL具有更高的调制带宽 ,为大容量室内无线光通信系统带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VCSEL的窄波束特性, 需要在室内密集部署VCSEL阵列并进行组网,这给收发机结构设计、功率控制以及多小区多用户移动场景下的动态接入管理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报告旨在讨论基于VCSEL阵列的室内无线光通信方案,为室内大容量无线光通信系统在5G/6G通信、物联网通信、工业4.0等具体场景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支持。
个人简介:曾志宏,博士,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弘深青年教师。2017年获爱丁堡大学学士学位,2021年获爱丁堡大学通信工程博士学位。2022年联合创办深圳宝星博联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上千万投资。2023年11月加入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在面向6G和物联网的智能无线光通信LiFi技术领域有多年研究基础,在国内外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等发表学术论文13篇,美国专利1项。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费超,浙江大学
主讲题目:高速长距离水下激光通信系统研究
报告时间:2024年3月28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在水下无线光通信(UWOC)系统中,由于器件特性的非理想化,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引入非线性畸变。基于Volterra级数的模型被广泛用于建模系统的非线性,但其模型复杂度较高。为了降低其复杂度,我们提出基于Volterra级数的稀疏修剪项模运算的非线性判决反馈均衡,兼顾系统性能的同时大大降低非线性均衡的复杂度。采用的非线性均衡在以PMT和SiPM作为探测器的UWOC系统中的有效性和鲁棒性都做了实验验证。以PMT为探测器,我们实验验证了百米级Gbps速率的水下激光通信,并采用压缩感知技术将线性均衡抽头系数减少一半,降低了复杂度。数字混沌加密可为实现长距离、高速率、高可靠性的UWOC系统提供一层额外的物理层安全保障。报告将介绍基于两重数字混沌加密的UWOC系统。
个人简介:费超,2019年6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光通信技术专业,随后入职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高速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参宁波市重点研发项目3项。担任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IEEE Photonics Letters、Applied Optic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Photonics Research等期刊审稿人。
第十七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黎飞宇,国防科技大学
主讲题目:紫外无线光通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报告时间:2023年12月4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围绕无线光通信中的紫外光日盲波段,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动态,介绍紫外无线光通信的散射通信机制、信道特性、信号处理、样机系统及相关的军事应用场景和需求。
个人简介:黎飞宇,男,博士,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讲师。2015年6月获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学士学位,2021年9月获得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2021年10月加入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在紫外光无线通信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基础,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军队级项目4项,在国内外期刊Optics Express、IEEE Photonics Journal等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一作/通讯作者5篇。
报告2
主讲人:唐昕柯,鹏城实验室
主讲题目:基于相干检测的水下激光通信技术
报告时间:2023年12月4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水下激光通信技术在水下装备间大数据量高速无线信息传输中具有巨大潜力。报告介绍基于相干检测的水下激光通信技术研究,探索同时提升探测灵敏度、通信速率和背景光抑制能力的可行性。同时探讨相干检测在提升水下激光通信安全性方面带来的独特优势。介绍在该方向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基于相干检测优势为水下装备在海洋环境中可靠高效的信息交互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个人简介:唐昕柯,鹏城实验室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2019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主要从事无线光通信、光纤通信、光电传感、量子信息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中方负责人主持英国皇家学会合作项目1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鹏城实验室重大攻关项目3项。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3项。
第十六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周炳朋,中山大学
主讲题目:可见光通信赋能的无线定位技术
报告时间:2023年9月22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工厂等应用层出不穷,对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定位感知精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不仅是信息传输速率。然而,通信和定位以往都是独立发展的,卫星导航和雷达等传统技术面临信号失锁、环境干扰等障碍,难以满足未来需求。可见光无线通信在开辟频带资源、提升系统容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信号的空间分辨率,蕴含巨大感知潜力。如何利用通信赋能感知,解决信道衰落、非视距干扰、多普勒效应等难题,是打破定位性能桎梏的关键。为此,本报告将总结项目组最新成果:面向可见光通信感知融合的稳健性定位感知技术,通过“可见光通信与“定位感知”跨域协作,建立鲁棒性定位感知机制,构建可见光无线通信网络定位感知的性能分析理论,阐明资源配置和环境扰动制约可见光通信网络定位感知性能的规律,突破时空频资源动态分配技术,解决环境干扰和随机衰落难题,充分释放可见光通信网络的定位感知潜力。
个人简介:周炳朋,男,工学博士,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IEEE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周炳朋2016年12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与定位感知融合。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973重点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中英合作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等若干项目的研究。在IEEE汇刊及高水平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若干项。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陈明,湖南师范大学
主讲题目:多载波可见光系统中关键DSP算法及其硬件实现
报告时间:2023年9月22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多载波调制技术具有频谱效率高、频率选择性衰落抵抗能力强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光纤、光载无线与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相比单载波技术,多载波通信系统中基带收发机具有更高的算法实现复杂度。在传统采用离线DSP方法的研究过程中,通常忽略了计算精度、处理时延、时序约束、资源开销等因素对算法性能的影响,导致相关算法并未得到充分验证。本报告围绕可见光通信系统,探讨面向硬件高效实现的关键DSP算法与基于FPGA芯片的实时多载波可见光系统的实现与验证。
个人简介:陈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光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其硬件高效实现方法。湖南师范大学“世承人才计划”入选者,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4年ACP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
第十五期【视频链接】
报告1
主讲人:Harald Haas,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主讲题目:Why LiFi is Ready for 6G?
报告时间:2023年7月31日晚上19:00-20:00
报告摘要:Security, energy efficiency, data density and aggregate data rates of up to 1 Tbps are some of the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s) of 6G. We show that the optical spectrum can deliver on all these KPIs. We will discuss existing challenges around optical-to-electrical (OE)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conservation of étendue and the ability to spatially control signal radiation tightly and at low energy cost. To this end, OWC can leverage decades of developments i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We will summarize recent advancements in OWC with respect to peak data rates, data density, secur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 and in the context of wireless networks that will support user mobility and can deal with non-line-of sight (NLOS) situations. Moreover, we provide a status of IEEE 802.11bb standardization and discuss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the road ahead.
个人简介:Prof. Harald Haas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in 2001. He is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Glasgow,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LiFi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LRDC). Prof. Haas founded pureLiFi Ltd. and currently holds the position of Chief Scientific Officer (CSO). His most recent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combining physics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towards designing secure, high-speed and net-zero wireless multi-user access networks including distributed x-haul networks using the optical spectrum. He has co-authored more than 650 conference and journal papers with more than 50,000 citations and holds more than 45 patents. He has been listed as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by Clarivate/Web of Science since 2017. Prof. Haas has delivered two TED talks and one TEDx talk which have been watched online more than 5.5 million times. In 2016, he was the recipient of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olid State Lighting Alliance. Prof. Haas was awarded a Royal Society Wolfson Research Merit Award in 2017. In 2019, he received the IEEE Vehicular Society James Evans Avant Garde Award and the Enginuity The Connect Places Innovation Award in 2021. In 2022, he was the recipient of a Humboldt Research Award for h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date. He is a Fellow of the IEEE, a Fellow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RAEng),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RSE) and a Fellow of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ET). In 2023, Prof. Haas was nominated for a European Inventor Award.
第十四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孔美巍,同济大学
主讲题目:无线光通信在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前景
报告时间:2023年7月1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射频频谱拥塞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传输需求。无线光通信,以光(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为载波,具有信息容量大、无需频谱许可证、抗电磁干扰等优点,有望极大地减轻射频频谱负荷,以支持物联网设备的大规模互联互通。目前,自由空间光通信、可见光通信、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不断突破。在本次报告中,我将简要介绍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中的应用前景。
个人简介:孔美巍,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兴趣主要有数字信号处理、水下无线光通信、无线光能量传输。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蒋宇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主讲题目:基于预编码的可见光通信信道间相关性抑制研究
报告时间:2023年7月1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可见光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可见光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该技术通常使用LED作为发射器,并使用光电二极管作为接收器。可见光通信技术可以同时提供照明与通信,无需频谱使用许可,在室内通信场景下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为了提高可见光通信的速率,多LED通信技术应用在可见光通信中。但是,多LED通信会带来信道间高相关性的问题,制约了通信的可靠性。本次汇报将重点关注可见光多灯室内通信场景,探讨如何抑制可见光信道的高相关性,以提高多LED通信技术的可靠性。
个人简介:蒋宇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专业,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任职研究助理,已发表国际高水平期刊及会议论文80多篇,获得2019年通信领域顶会Globecom最佳论文奖。研究兴趣主要有信号处理、可见光通信、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全双工通信、无人机通信以及信息年龄等。
第十三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陈丹阳,北京科技大学
主讲题目:基于可见光传输的通感能一体化技术研究
报告时间:2023年5月11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随着新兴业务场景的不断发展,感知成为6G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能力和特征,同时降低碳排放也成为6G发展的新目标,因此推动绿色的通信感知实现势在必行。基于可见光传输的通感能一体化因其绿色低碳、频谱丰富、集约程度高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成为关键技术之一。本报告将介绍北京科技大学光通信与智能化应用研究团队在基于可见光传输的通信、位置感知及供能一化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陈丹阳,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讲师。202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见光通感能一体化、水下光无线通信等。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等多个奖项。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曹天,清华大学
主讲题目:非视距紫外光通信信道建模
报告时间:2023年5月11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采用200-280nm日盲紫外光波段的无线光通信技术,具有无需频谱许可、低背景噪声、高保密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以及非视距散射通信的能力,在军用和民用通信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报告将介绍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的单次散射信道建模和反射辅助的非视距紫外光通信信道建模,并探讨非视距紫外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应用场景。
个人简介:曹天,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分别于2014、2017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无线光通信,包括紫外光通信和可见光通信。共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第十二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刘业君,重庆邮电大学
主讲题目:Intelligent 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报告时间:2023年4月7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Free Space Optical (FSO) communication combines the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of wireles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es for a wide range of scenarios including airy, spatial, terrestrial and underwater links. Because FSO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more complex than both wireless and fiber-optic counterparts, it has more pressing needs for intelligent components. In this talk, we aim to give some AI-driven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FSO communication and present our recent research outcomes. It is revealed that an intelligent design of FSO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possible in the support of deep learning and channel dataset.
个人简介:刘业君,博士,教授,入选重庆市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毕业于东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从事一年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无线光通信传输技术及网络优化研究,专注无线光传输的稳定性与智能化问题。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企业创新联合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等多项课题。在国际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得中国通信学会“全国信息通信领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参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报告2
主讲人:朱斌斌,深圳华创芯光科技有限公司
主讲题目:可见光通信的产业化
报告时间:2023年4月7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随着可见光通信技术在6G新基建、水下、军工等领域的需求日益增加,可见光通信产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家及地区产业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报告将从可见光通信全套垂直产业链产品出发,结合目前全球可见光通信产业化现状,介绍可见光通信未来产业化的重要发力点,并对未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可见光通信产业联盟等平台从技术创新、产业应用、产业链布局等方面出发,协同战略推进可见光通信的全球产业化进程的愿景作出展望。
个人简介:朱斌斌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广东省高级工程师,深圳孔雀人才及坪山政协委员;深圳华创芯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所办企业为深圳20+8未来产业中可见光通信行业唯一代表企业,也是全球可见光产品系列最全的可见光通信企业,是可见光通信产业联盟联合发起单位之一;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兼任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及深圳大学等多所高校校外硕士生导师。
第十一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何崔巍,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日本)
主讲题目:关于光无线通信中接收机的一些设计技术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20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在未来的通信网络中,光无线通信被广泛地认为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及市场。光无线通信的传输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收机的设计和优化。本次报告将围绕着接收机设计中的一些重要研究课题,包括光学前端的设计,单光子检器件的应用,信号解调算法的提升,进行较为详细的总结和讨论。
个人简介:何崔巍,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助理教授。2017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2017年至2021年之间,曾先后在蒙纳士大学,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光无线通信,可见光定位。目前担任Photonic期刊中Advances i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专刊的Editor。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刘思聪,厦门大学
主讲题目:基于多任务学习和联邦学习的可见光通信定位一体化技术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20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为提升现有分立设计的可见光定位系统与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充分挖掘可见光定位与通信的互惠机制以提升通感任务的性能潜力,本报告提出一种在通信-感知一体化范式下的室内可见光定位通信一体化技术架构,将服务于通信业务的信道估计任务和服务于感知业务的定位任务融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设计一种面向多任务学习的神经网络架构,充分利用可见光信道稀疏特征以实现定位与通信互惠;引入联邦学习机制以提高在时-空非平稳环境中的泛化性能。此外,本报告还将介绍课题组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可见光通信技术方向的若干相关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刘思聪,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于2012年、2017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学士学位、博士学位;曾赴香港城市大学访学,曾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通感一体化、可见光通信、无线AI和压缩感知。已发表60余篇期刊与会议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得10项发明专利授权;担任一项通信国家标准起草人;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ACM UbiComp 2021 CPD优秀论文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福建省高层次人才。主编一部专业教材入选教育部电子信息教指委规划教材。担任IEEE ISPLC 2021 TPC Co-Chair,IEEE ICCC 2021 Workshop Co-Chair,IEEE SmartGridComm 2019 Publication Chair,IEEE Senior Member。
第十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汪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主讲题目:Wanna block my light? No way!
报告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 or LiFi, is one of the promising technologies anticipated to be involved in 6G networks. By modulating the visible light —which has much larger frequency band than that of the radios we currently use in WiFi/5G networks— to transmit data, VLC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ultra-high-speed wireless connectivity. However, VLC also has a critical issue: surrounding objects, such as walls, furniture, and even human bodies, can easily block VLC links and significantly degrade the performance. In this talk, I will present several systems we build to solve the blockage issue in VLC networks. I will also discuss how to proactively block light, empowered by the state-of-the-art techniques such as embedded AI, to enable sensing with light for new applications.
个人简介:汪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教授(Tenured)。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见光通信与感知,以及嵌入式AI。联合创建了全球首套开源的可见光通信科研平台OpenVLC,以及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嵌入式AI实验室。在ACM MobiCom、SenSys、CoNEXT、IEEE/ACM ToN JSAC、TMC、TWC、INFOCOM等通信和网络系统领域著名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过SenSys’22最佳论文奖(1/208)、EWSN’22最佳论文提名奖(3/46)、Morse’22最佳论文奖(1/6)、MobiCom’20最佳论文提名奖(3/384)、COMSNETS’19最佳论文奖(1/105)、CoNEXT’16最佳论文提名奖(4/196)、2016年中国深圳海外创新人才大赛欧洲赛区一等奖(1/155)等。
报告2
主讲人:许辰人,北京大学
主讲题目:光标签-无源可见光通信技术及其在高能效物/车联网中的应用
报告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在今天的万物互联、人机共融和天地一体化时代,新兴智能物联网应用、服务和场景均对底层无线互联技术的能效、可靠性和可部署性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本报告介绍光标签技术,一种基于逆反射和液晶光学调制原理的可见光反射通信互联技术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及其在面向无源物联网、车联网感知以及增强现实等应用场景的全栈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的初步探索和相关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许辰人 (https://soar.group/chenren) 是北京大学博雅长聘副教授、计算机学院网络与高能效计算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从美国罗格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后,AT&T香农实验室和微软研究院访问学者。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差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研究领域为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边缘云计算及其在后5G时代的移动感知互联全场景(包括交通、物流和医疗等) 应用。主持研制光标签技术及其构建的无源车路协同光感知网络研究成果获首届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并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等媒体报道,移动全网聚合传输加速技术在数亿鸿蒙终端用户和高铁WiFi设备中得到商用并入选华为十大发明。担任ACM IMWUT/UbiComp副主编、《电子学报》青年编委、《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专题编委、SIGCOMM/MobiCom/SenSvs等会议组委会委员和/或论文评审委员 (TPC),国际嵌入式系统专委会ACM SIGBED常委兼中国区秘书长以及国际移动计算专委会ACM SIGMOBILE常委。
第九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吴希平,都柏林大学
主讲题目:光无线与射频通信混合网络
报告时间:2022年10月12日晚上19:00-20:00
报告摘要:以“全覆盖,全频谱,全应用,强安全”为目标的下一代6G移动通信技术将带来通信领域的颠覆性发展。与此同时,不同频段技术的网络融合正是6G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本报告将围绕光无线与射频通信混合网络的课题,分析LiFi和WiFi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特性,探索如何利用该特性在不同的混合模式下实现网络资源的最优化分配,并探讨人工智能在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个人简介:吴希平博士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曾在牛津大学任职研究助理,现担任都柏林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6G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光通信、混合网络管理、物联网等。已发表国际高水平期刊及会议论文50余篇,累计被引用超过1700次,并在影响因子25的顶级期刊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上发表了光无线与射频通信混合网络领域的首篇综述《Hybrid LiFi and WiFi Networks: A Survey》,由于突出的学术成果获得爱尔兰皇家学会查理蒙特奖。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凌昕彤,东南大学
主讲题目:Signal Shaping Optimization for Nonlinear VLC Systems
报告时间:2022年10月12日晚上20:00-21:00
报告摘要:可见光通信能提供高速可靠的物理层链路,缓解当前频谱资源紧张的现状,是下一代通信系统的重要增补技术和潜在解决方案。可见光通信通常采用强度调制,发送信息基于发光二极管(LED)发射的光强度信号。然而,LED器件的饱和性和畸变性,以及强度调制信号的非负性,会造成了系统严重的非线性失真,限制了可见光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现有的可见光系统架构提出了挑战。本报告将基于优化视角,探究非线性下的最优波形,深入探讨适应复杂非线性失真的宽带可见光传输理论方法。
个人简介:凌昕彤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双聘研究员。江苏省“双创博士”,IEEE无线区块链小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目前主要从事分布式系统、机器学习、无线通信、可见光通信、优化理论与方法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已在国际期刊和旗舰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共同编写外文专著1项与区块链技术白皮书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际专利授权1项。获得IEEE国际会议工业创新奖1项,长期担任IEEE JSAC、TSP、TWC、TCOM等国际期刊审稿人,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第八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易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主讲题目:水下光通信信道建模技术研究
报告时间:2022年7月27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水下蓝绿光通信是实现超宽带水下通信覆盖的主要技术。近年来,高功率高调制带宽光电器件、高阶调制格式、复用与均衡等技术推动了水下光通信实验验证的蓬勃发展。但是实验中多采用静置在水槽、水管中的自来水或Maalox溶液作为信道,与真实海水成分相去甚远;而海洋作为两大地球流体之一,其流体特征也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充分体现。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化信道模型作基准,很难对目前开展的实验结果做公平比较。本报告将沿着海洋水体特性、传播光场作用、到光通信信号影响这一自底向上的思路,讲述海洋光通信信道建模的系统理论与方法,为水下光通信系统设计、性能评估和实验验证提供思路。
个人简介:易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SN国重室。长期从事大气/海洋湍流、随机介质光传播特性、无线光通信信道建模与系统验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JKW创新特区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何晶,湖南大学
主讲题目:光相机通信及其应用
报告时间:2022年7月27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光相机通信(OCC)是一种以互补金属氧化物(CMOS)图像传感器为接收机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目前多数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行车记录仪和监控摄像头等均配备CMOS图像传感器,可作为潜在接收设备,用于通信、定位和导航。因此,OCC通信在物联网、室内定位、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报告介绍湖南大学研究团队在提高OCC的通信性能、OCC的移动性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何晶,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光载无线通信、高速光通信、实时光通信、空间光通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项目等20余项。在光通信领域的主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
第七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卢星宇,重庆邮电大学
主讲题目:可见光系统中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研究
报告时间:2022年6月16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研究包含LED材料-封装技术、光学系统设计、调制解调和数字信号处理等不同学科。其中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用均衡技术来进行损伤补偿是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关键技术之一。在线性补偿技术越来越成熟后,不同应用场景的非线性损伤逐渐被探明,用机器学习来对非线性进行补偿是被寄予厚望的研究热点之一。报告重点讨论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先进理论、理念、成果,来进行更智能的非线性补偿。
个人简介:卢星宇,博士,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专门研究可见光通信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曾在香港理工大学光子学研究中心担任RA工作,现任职于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题目为《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线性均衡技术在可见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曾参与了多项可见光通信方面的重大研发项目子课题。最近5年间,在可见光通信领域发表SCI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等期刊和光通信会议OFC上发表过基于机器学习的DSP相关研究成果。另外,发表于《中国激光》的《基于LED的高速可见光通信》文章曾获得2017年度主编推荐奖。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林驰,大连理工大学
主讲题目:水下可见光通信系统
报告时间:2022年6月16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在本报告中,我们自主研发了一种高鲁棒性水下可见光通信系统。该系统设计中首次引入圆偏振光,通过建立基于圆偏振光的双通信信道,有效地解决(1)动态环境光干扰;(2)由水流和海浪引起的接收器、发射器旋转和移动导致的对准性差等问题。同时,本工作设计了一种新型水下光通信编码方案UBC,能够有效提升通信距离,降低误码率,并最终实现复杂水下环境中的可靠通信。
个人简介:林驰,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智能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长期专注于物联网相关领域研究,主持20余项科研基金,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核高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20余项。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录用)近70篇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CF A、B类期刊和会议发表录用30余篇,包括MobiCom、INFOCOM、ICNP、《Science》专刊、IEEE/ACM TON、IEEE TMC等,ESI高引论文2篇,授权专利10余项(国际专利2项)。获得2015 ACM大连分会学术新星奖,2018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2019大连理工大学星海优青、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2020大连理工大学NOK奖教金、全球半导体照明创新100 佳(2021 年全球范围内仅有8家单位获此荣誉)、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
第六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李超,鹏城实验室
主讲题目:High-capacity indoor OWC enabled by steered infrared beams
报告时间:2022年4月27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随着无线连接需求和数据流量呈指数增长,基于传统射频无线电通信的频谱拥塞逐渐加剧,对下一代6G技术提出新的挑战。1550nm窗口丰富的频谱资源和成熟的光电器件驱动了光纤网络中超高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由于中红外光具有对人眼安全的特性,因此可以以较低的发射功耗为代价,通过部署可调控的窄光束为个人用户构建具有巨大容量的视距和非视距光学无线小区。本报告从实现室内大容量二维光束调控的光无线通信系统的角度出发,探究基本原理、高效调控算法、新型光子器件及新型调控方案。
个人简介:李超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博士期间从事超大容量超高速超长距离光纤通信研究,其中100.3 Tb/s信号传输系统刷新了我国超大容量传输系统实验的最高纪录,该成果入选由两院院士选出的“2014年中国10大科技进展新闻”。2021年12加入鹏城实验室电路与系统部,任职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集成光子器件与高速光通信系统方面的研究,已发表国际高水平期刊及会议论文50余篇。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高冠军,北京邮电大学
主讲题目:水下无线光通信的安全可靠传输与自适应调控技术研究
报告时间:2022年4月27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基于蓝绿光的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是实现近距高速水下无线通信的有效方式。当前我国水下无线光通信的研究不断突破,通信速率和通信距离屡创新高。但是,在面向背景光干扰、浑浊水质、动态链路抖动等实际复杂环境时,还面临微弱光探测条件下的背景光干扰、大动态功率波动条件下的通信不稳定等方面的挑战。报告将介绍北邮在水下无线光通信的安全可靠传输与自适应调控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高冠军,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2006与2012年获北京邮电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联合培养。研究方向包括高速长距光传输、海底光缆系统和水下无线光通信。
第五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邵思华,美国新墨西哥矿业理工大学
主讲题目:逆反射可见光通信与定位
报告时间:2021年12月3日上午10:00-11:00
报告摘要:逆反射可见光通信系统相较于基于特定光源的可见光通信系统,具有低功耗,体积小,重量低,上行链路自对齐,无上行眩光等优势。本报告将介绍逆反射可见光通信与定位的研究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介绍报告人近几年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像素化逆反射可见光通信,基于角立方逆反射的室内定位。最后,报告还会根据本人在美国项目申报和研究工作经验,浅谈逆反射可见光通信在不同的实际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个人简介:邵思华,新墨西哥矿业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新墨西哥智能电网中心faculty hire。于2018年在新泽西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得Hashimoto最佳博士论文奖。研究方向为,可见光通信与定位,超低功耗逆反射通信,以及深度强化学习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在无线网络相关领域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及期刊(包括INFOCOM, TWC, TMC等)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0余篇,并获得2018年INFOCOM 最佳会议演讲奖。他进行的学术服务包括担任IEEE SPPCOM的TPC,以及IEEE JSAC, TMC, TWC, ToC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由骁迪,苏州大学
主讲题目:融合位置信息的可见光通信技术探研
报告时间:2021年12月3日上午11:00-12:00
报告摘要:基于绿色照明的可见光通信可提供保密传输、精准定位、智慧传感,是我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将首先介绍基于少量光源实现高效可见光定位的方法,然后重点介绍如何利用定位所获取的位置信息来进一步提升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性能,最后对可见光通信与定位在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个人简介:由骁迪,苏州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3和2018年分别获得南京邮电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4月加入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研究方向包括无线光通信、无线光定位、光纤通信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苏州市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等多个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多个企业合作项目,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中国/美国专利20余件,授权10余件,转让1件,担任多个光通信主流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第四期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陈晨,重庆大学
主讲题目:可见光通信物理层传输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报告时间:2021年10月20日晚上19:30-20:30
报告摘要:鉴于传统射频通信频谱资源极度短缺的现状,利用光频谱的无线光通信,特别是基于照明LED的可见光通信,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实现6G和IoT的潜在核心技术之一。本次报告中,主讲人将首先介绍可见光通信物理层传输关键技术,然后重点分享近年来在调制解调、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和多用户接入等方面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探讨可见光通信物理层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研究方向。
个人简介:陈晨,重庆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和2013年分别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8年2月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2月加入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目前在IEEE TWC/TCOM/JLT以及OSA OE/OL等光通信主流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800余次,h-index为26。曾获得2018年IET Optoelectronics Premium Award以及多个IEEE系列国际会议的Best Paper Award。目前担任《IEEE Access》期刊Associate Editor以及MDPI旗下《Photonics》和《Sensors》期刊中”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专刊Editor。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面向6G和IoT的智能无线光通信LiFi技术。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杨和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主讲题目:面向6G/IoT的可见光通信定位一体化及光与射频异构融合
报告时间:2021年10月20日晚上20:30-21:30
报告摘要:鉴于其频谱资源丰富、不穿墙和无电磁辐射等特点,可见光通信与定位被视为实现6G和IoT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室内通信与定位业务。本次报告中,主讲人将根据6G/IoT网络中用户差异性的业务需求,首先讲解射频与可见光通信融合的重要性,其次提出可见光通信与定位无缝融合技术,然后应用机器学习的相关算法来优化资源分配以及定位精度,最后讨论可见光通信与定位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个人简介:杨和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13和2016年获得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2020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博士学位。目前在IEEE JSAC/TWC/Network/JLT等一流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2020年国家优秀留学生自费奖学金。目前担任《IET Communications》和《Physical Communications》SCI期刊编委、《Computer Communications》SCI期刊技术委员和《计算机工程》学报青年编委,以及2020年IEEE WCNC Workshop Publicity Co-chair、2021 GLOBECOM TPC Member和2021 IEEE VTC2020-Fall Workshops TPC Member。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无线通信、可见光通信与定位以及智能通信。
第三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林邦姜,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
主讲题目:非正交多址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
报告时间:2021年8月20日下午15:00-16:00
报告摘要:非正交多址技术非常适用于可见光通信系统以提升其频谱效率和支持用户数,降低传输延迟,提高小区边缘吞吐量。本报告将介绍非正交多址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其面临的技术挑战,重点介绍报告人近几年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PD-NOMA,SCMA可见光通信实验系统,PCD-NOMA(功码分非正交多址)技术,以及机器学习在非正交多址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个人简介:林邦姜,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2015年6月获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15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从事通信、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已在本领域主流刊物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福建省自然基金等科技项目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杜鹏飞,A*STAR 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
主讲题目:高精度室内可见光定位研究及工业应用前景
报告时间:2021年8月20日下午16:00-17:00
报告摘要:可见光定位技术可以在不占用射频传输带宽的情况下,为室内重要资产、机器人等提供精确定位和跟踪,本报告将介绍最近几年在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SS)以及基于时间/相位差(TDOA/PDOA)的高精度室内可见光定位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如何应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提升定位精度和处理速度等。最后,报告还会通过本人在新加坡工业物联网相关研究工作经验出发,分享对可见光定位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
个人简介:杜鹏飞,A*STAR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研究员(Scientist I),2016年6月获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学工程博士学位,2016年9月-2019年6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可见光定位技术的研发,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可见光定位,激光雷达,基于相机传感的工业AIoT等,发表相关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第二期【视频链接】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马帅,中国矿业大学
主讲题目:可见光通信网络信道容量和干扰管理
报告时间:2021年7月23日下午19:00-20:00
报告摘要:可见光通信(VLC)是未来室内绿色高速无线通信的潜在关键技术,但是信道容量和干扰管理的未知制约着VLC的网络容量和传输能效的提高。针对VLC网络中典型的点对点通信,提出一种用户可达速率的闭式表达式;进一步,研究VLC的准确信道容量,将VLC信道容量建模为最大化信道输入和输出互信息的混合优化问题。该混合优化问题是不可积难题,我们提出一种近似梯度迭代法,首次获得准确信道容量和最优离散输入分布,并从理论上证明求解的最优性。针对广播信道,探索基于移动用户的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的VLC广播通信机制,考虑到用户的随机移动会导致VLC信道的不确定性,我们对移动用户信道进行建模,并提出一种稳健的NOMA-VLC网络最优功率分配方案,保证移动用户的传输速率。
个人简介:马帅,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巴黎高等电信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可见光通信、LiFi-WiFi聚合通信、地下空间通信定位一体化等。《控制与信息技术》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无线通信领域期刊与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专利转让3项等,先后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绿色矿山产业联盟技术研发类一等奖等。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沈超,复旦大学
主讲题目:高速氮化镓基可见光收发器件与芯片技术
报告时间:2021年7月23日下午20:00-21:00
报告摘要:高性能发射机和接收机是高速可见光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了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带宽和容量,而这两部分的关键器件在于发射部分中的电光转换器件、接收部分中的光电转换器件。本报告从半导体照明器件入手,介绍高速氮化镓基可见光收发器件的设计与关键芯片工艺技术。其中,发射器件部分将介绍发光二极管(LED)、micro/mini-LED、激光二极管(LD)、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和最新研发的超辐射二极管(SLD)。接收器件部分将讨论光电二极管(PIN)、雪崩二极管(APD)、micro-PD,光电倍增管(PMT),以及一些特殊应用场景下的接收器,如日盲型光电探测器和硅固体光电倍增管(SiPM)等。报告重点讨论器件的频率响应特性、高速调制的器件制备与测试技术,光电子集成芯片的加工与封装,并展望未来高性能短波长光通信器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方向。
个人简介:沈超,毕业于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于KACST-KAUST-UCSB固态照明研究中心取得博士学位。上海低轨卫星通信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研究员,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ASA)青年创新促进委员会成员,长期从事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工艺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4项美国专利,1项澳洲专利,合著《可见光通信新型发光器件原理与应用》一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曾获得第十四届教育部“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
第一期
报告1 [报告ppt]
主讲人:邓雄,西南交通大学
主讲题目:可见光通信挑战与研究现状
报告时间:2021年6月22日下午14:30-16:00
报告摘要:无线光通信(OWC)利用光谱中的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光在自由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换,频谱带宽达数百太赫兹(THz)且无需授权,为数据传输业务提供新型手段,无线光通信已成为面向6G的新频谱通信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可见光通信(VLC或LiFi)大规模应用仍面临系统带宽、功耗、干扰等严峻挑战,报告人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个人简介:邓雄,副教授,信息光子与通信研究中心,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博士毕业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U/e),合作导师是Jean-Paul Linnartz教授(IEEE Fellow,Philips Research Fellow,Signify LiFi CTO)。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光通信、光载无线、微波光子,专注于系统理论模型分析、信号处理算法及光电系统实现及应用。在无线光通信领域首次提出基于LED物理模型的预失真算法、创新性研究驱动电路干扰对通信系统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建立LiFi系统功耗模型等。共发表论文60余篇及撰写飞利浦技术文档,申请专利 6 项,包括物理光学顶级杂志Photonics Research、Laser Photonics Reviews、Optics Express,通信领域顶级杂志期刊IEEE Com. Mag.、IEEE Trans. Comm.、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 IEEE Trans. Vehi. Tech.,功率电子顶级期刊 IEEE J. Emerg. Sel. Top. Power Electron.邀稿文章等。参与过多个国际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如欧盟H2020信息技术ELIOT项目致力于将LiFi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融合、飞利浦LiFi产品研发项目等。担任国际会议TPC、国际重要期刊客座编辑及审稿人。
报告2 [报告ppt]
主讲人:杨彦兵,四川大学
主讲题目:基于空间光合成调制的可见光通信技术
报告时间:2021年6月22日下午16:00-17:30
报告摘要:可见光通信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代高容量、绿色通信技术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可见光通信也面临着LED非线性严重、单灯覆盖区域小、通信需要与照明兼容等挑战。为解决LED非线性这一重要问题,课题组提出了基于空间光合成的数字-光直接转换技术,该技术利用照明LED灯具的多灯珠特性,通过合理分组控制不同数目的LED灯珠亮灭,形成不同亮度输出,实现对可见光的幅度调制。本次讲座,主讲人将重点阐述基于空间光合成的数字-光直接转化技术原理,并简要介绍其在低成本实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个人简介:杨彦兵,四川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8年2月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5年10月-2018年6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任研究助理、博士后。一直从事物联网、计算机网络方向研究,尤其专注于研究以可见光为媒介的信息通信与传感技术及其应用。目前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CF A类7篇;并在ACM MobiCom、IEEE INFOCOM等国际顶级会议上宣讲论文和现场演示;申请国家专利6项,获授权1项;担任国际计算机学会嵌入式系统专业委员会中国区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青年专业技术组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tics客座编委,IEEE JSAC、IEEE TMC等期刊审稿人。